红色经典四:蕴含客家文化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是江西省地区的传统音乐。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保护、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无疑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2006年,兴国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渊源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在20世纪初期,兴国山歌作为战斗的号角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世纪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
改革开放开始,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
二、表演形式
三、演唱形式
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并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四、演唱内容
图源 | 杨闇公杨尚昆故里景区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解放后,许多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作,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
五、传承意义